新华社武汉8月12日电(记者张阳、邱婧熠)广袤长江源,小溪汇成大江,奔流不息。近日,记者跟随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组成的综合科考队来到长江源地区,聚焦水土流失、植被恢复的最新情况。
在长江源一些河流交汇处,不同河流颜色迥异、泾渭分明,有的十分浑浊、有的清澈见底。一名科考队员表示,这反映了不同河流泥沙含量的差异,也是不同流域水土保持状况的“晴雨表”。
驱车行至青海省囊谦县海拔4500多米的一处山脚下,长江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孙宝洋博士带着工具,麻利地攀爬至山腰,沿坡面采集若干不同位置和深度的土壤样品。
孙宝洋在一处山坡上采集土壤样本。新华社记者 邱婧熠 摄
“缺乏植被保护的坡面是河流泥沙的主要来源。”孙宝洋解释说,坡面植被一旦被破坏,表层土壤裸露,在降雨或融雪径流等作用下,极易产生水土流失。
取完坡面上的土壤样品后,他又来到山下的小溪旁,在河滩和河床各取了一份样品,试图通过分析从坡面到河道土壤和泥沙粒径大小的变化,了解坡面水土流失的过程和强度。
孙宝洋在一处草地上采集土壤样本。新华社记者 邱婧熠 摄
2012年以来,长江科学院每年开展江源科考,深入长江源区,摸清生态本底,研究变化规律,成为对长江源开展次数最多、覆盖最广的科研活动之一。
一些多次参加长江源科考的队员表示,近年来随着生态工程的实施,高寒草地植被盖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向好。
《中国水土保持公报(2024年)》显示,三江源作为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2024年水土流失面积比2023年减少684平方公里。
长江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任斐鹏表示,高寒草地是长江源最重要的草原生态系统之一,在水源涵养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地位。近年来,长江源草地持续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但由于恶劣的高寒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局部地区草地退化趋势并未根本扭转,土壤侵蚀有加剧苗头。
孙宝洋说,长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植被恢复和土壤发育过程非常缓慢,一旦受损短期内难以自然恢复。在水热条件较好时,这些植被会逐渐恢复,但需要漫长的时间。
在聂恰曲与通天河交汇处附近,一排围栏将草场与公路隔开。新华社记者 邱婧熠 摄
记者跟随科考队员行走在长江源多地,爬上多处山坡,看到的植被状况差异很大。有的地方绿意盎然、充满生机,有的地方草甸变薄、石头裸露。
通过连续多年的科学考察和模拟实验,科考队员发现,受植被状况和土壤质地的影响,长江源不同区域水土流失状况差异较大。对于长江的三个源头,北源楚玛尔河流域的土壤侵蚀风险最大,其次是正源沱沱河流域、南源当曲流域,不同区域的土壤侵蚀强度可相差数倍。
“江源不同位置的植被差异非常大。”长江科学院副院长姚仕明说,研究长江源不同区域植被退化、水土流失的差异,对于进一步精准预防和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沱沱河与当曲汇合处的囊极巴陇附近,一些山坡上的草甸不再连片,而呈现不规则的断裂状。科考队员解释说,这可能是冻土融化后草甸及土层因失去支撑发生塌落形成的。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冻融侵蚀对江源地区生态环境造成的威胁可能加剧。
江源科考结束时,科考队员多处采集的土壤样品塞满了汽车后备箱,这些样品会被带到位于长江中游的湖北武汉的实验室进行测试分析,揭开更多长江源水土流失的密码。